close

              

                                                                                                     武夷山的正岩茶在懂得品茶的人的世界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新馬泰印一帶喝岩茶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岩茶屬於福建北部的茶,因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地人並沒有像閩中及閩南人一樣外移到全世界,我個人認為岩茶之所以廣為華僑們喜歡是因為潮汕人喜歡喝岩茶的關系,所以才會把岩茶帶到世界各地,而我則是有幸生長在對茶沒有區域偏見的馬來西亞(注釋一)才得以在早期接觸到品質非常好的正岩茶,但是因為2000出年左右時在馬來西亞好岩茶的售價就已經比其他茶如普洱、鐵觀音、台灣茶等的售價都高,所以我也只能少量購買,且喝且珍惜的喝了十多年。

(注釋一: 馬來西亞大部分都是福建及廣東移民,所以各個藉貫都有他們喜歡的茶類,例如不同種類的烏龍茶(岩茶、鐵觀音、潮汕茶、台灣茶)、普洱、六堡、綠茶、紅茶、白茶、等等,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起大部分馬國華人好幾種語言及方言,而這一點也同時反應在茶文化方面,如果一間馬來西亞茶行只賣一種茶,估計撐不了多久,所以因為這種關系,我們從很久以前開始,到茶行一般都可以試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茶,以前,我不知道這是種優勢,一直到我在各地交流時我才發現,原來馬來西亞除了語言上的優勢,連茶也是那麼的多樣化,我們可以接受每個地方都有最好的茶,但是很多當地產茶的地方的人,都不能接受除他們當地以外的茶,這點對於愛品茶的人來說是非常可惜的,有一句話,如果全宇宙只有地球有生物,那宇宙就太無聊了,同樣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種茶最好喝,那也是很無聊的一件事)

        2017年在機緣巧合之下,有幸認識了來自宋代重要古城建甌的小俞,剛認識時我並不知道他家裡有茶園及自已也有茶廠,只知道他拿出來泡的茶一泡比一泡精彩,正岩的種類也非常多,讓我感到非常訝異。原來她2005年來到馬來西亞就開始深根岩茶,因地緣關系她從小也就在武夷一帶長大,也因為她我才開始認識了閩北的茶不是只有岩茶品質好,還有青心烏龍的祖先宋代的北苑貢茶矮腳烏龍、紅茶鼻祖桐木關的正山小種以及宋代貢茶之一的小葉種白茶也都很讓人回味無窮,這讓我很好奇是什麼原因可以讓閩北的茶那麼的優秀呢

       我開始有了想更進一步了解閩北茶的想法,因為對於我來說,好茶離不開好的環境,土壤、氣候、水質、樹齡以及製作工藝,對於每天專注於品茶的我來說,有問題的茶很容易在口、喉、胃及身體反應中表現出來,好的茶也相對的會表現很豐富,也因為身體敏感,加上長期的各地交流學習,我也開始有了自已的一套品茶邏輯,認真學茶的前五年左右我喜歡跟品茶的朋友交流,但時間一久了我發現每個人體感不同,所以才會分為不同的飲茶派系。對於品茶,我認為是一件可以享受到自身與大自然的結合美事,是一種身體的享受及思想的意境,我認為若對茶有不同的感覺不仿找跟自已類似的人一起品茶會更有樂趣,否則會很容易引起紛爭,我對於爭吵爭論不感興趣,所以我喜歡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品茶,那真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我的學習茶的過程是很有趣的,從到處找前輩到到處找不同流派茶友,再到新馬、中國、香港、台灣等各地交流,後來更找到製茶出名的人交流,從沒間斷,而我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門,因為喜歡喝茶,所以任何可以讓茶有更好表現的茶具我都會嘗試或購買,所以我的茶具說是多到可以開門做生意也不誇張。從求教到求知求証,身體感受一直都是我的老師及指標,我用自身對茶的感受不斷的收集資料及判斷再修正,起初透過交流學習,但是我發現幾乎很多人談的都只是事情的一小部分,無論是行家、專家還是大師都有他知道及不知道的,但是事情都是這樣,人愈是謙虛向學的人就懂的愈多,愈是自大的人就越會鑽牛角尖,說的話常常充滿煙霧及矛盾,所以我學習的對像也是有選擇的,有時我常感覺大家也都是在瞎子摸象,只是很多人都只停留在他所摸的部分就停止學習了,所以我雖然會尊重各方意見,但基本上不能滿足我求知的欲望。有些疑問我會想辦法去印証,因為是興趣,早或晚得到答案都不重要,所以後來的好多年我都喜歡找能做出好茶的朋友以及能種出好茶的朋友學習交流,因為他們大都份很實在,除了跟他們交流學習,我也同時會對泡茶及收藏的知識提出一些心得,因此我們的交流是雙向的互相學習,到最後大家都可以成為很要好的朋友。

終於在2018年的728日,我有機會隨俞岩茶廠廠主范有妹女士及小俞回家時,開始了這次的閩北茶游,建甌是座古城,在古代叫建州,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古城及古物隨處可見,可惜沒有好好的保護,這裡除了出產茶,還出產好酒,雙龍酒在中國也是有名的白酒,可惜已經停產,在此我就不多說了。茶的部分,我首先參觀了宋代北苑貢茶區的矮腳烏龍,北苑貢茶對一般國外的人是有些陌生,但是其實它在古代非常有名,後來因為常引起鬥爭而被明代朱元章廢團茶的動作而造成衰亡,武夷岩茶則是後來興起的,見百度(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8%8B%91%E8%B4%A1%E8%8C%B6)

 

矮腳烏龍

對於很多人來說矮腳烏龍是比較陌生的茶,但是這茶在古代是非常牛的,品過上等矮腳烏龍的人可能會有跟我有一樣的體會,這茶變化多端,層次感非常豐富,也難怪會被移植到台灣作為凍頂、青心烏龍類的引茶,這一點及茶的做法我就不加以說明了,因為網路上都找得到資料,其實這一區非常的大,在建甌市往北苑貢茶的途中一個小時沿路也都是茶山,一座又一座的茶山據說大部分也都被外貿公司(海堤牌)承包了,其他的則大部分出口日本,據說出口日本的量也是大得驚人,連後來我到莆田的仙游參觀金溪茶業時也聽到,日本及德國的量也都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像仿間的人說的,日本的地下水似乎有受到污染,才會到中國進口那麼大量的茶葉。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

建甌茶山.jpg

源源不絕一座又一座的茶山

車走了大約一個小時,我們終於來到北苑貢茶茶區,這一片貢茶區還蠻大的,當我第一眼看見矮腳烏龍,老實說心裡很震憾,我知道矮腳烏龍矮,但沒想到會那麼矮,如圖二,圖二中的矮腳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樹齡了,看不出來吧,左手邊高出一倍的則有百年,回想到品上等矮腳烏龍時那種多層次的口感、迷人的花果香,還有令人陶醉的深深的喉韻一下子都回到了腦海裡重複一篇,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在往後的數日中尤其是看到我有在品的正岩茶的時候也都會有這種感覺,我感覺我品茶已經品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了,在七月的大熱天底下,心裡卻是充滿了莫名的興奮。

DSC00982-1.jpg

 

                圖二  最矮的也有五六十年的樹齡,左邊較高的有上百年樹齡

 

                  IMG_0609-1.jpg

                  茶園中還立了一個石碑說明了矮腳烏龍是台灣青心烏龍原生種的母樹茶等關系

 

   北苑貢茶區,我共參觀了兩個茶區,其中一個是俞岩茶廠袓傳的茶園,也就是我愛喝的高級矮腳烏龍茶區,圖三中的茶園也只是從中間部份往下拍,就已經很有感覺了,一望無際的茶山綠樹,附近連個會污染空氣的工廠都沒有,是的,連個會污染空氣的工廠也沒有,這句話特別重要,這是很難得才有的有機條件,不是一個地方的人想要就有的有機條件,至少我常在世界各地走動除了在大國看過一望無際的零污染綠地,一些小地方,是很難有這種有機條件的,回想路上的一個多小時,各種農作物也都非常的多,我們還在路上現買現採了剛成熟的葡萄,也都非常的鮮甜美味,而當地也有葡萄比賽,我會建議喜歡大自然的朋友七月時可以到處一游,因為有吃不完的鮮甜有機水果等著您呢。

39685786_517732478677747_6292856842238296064_n.jpg

圖三 俞岩茶廠的矮腳烏龍茶園

 

 

矮腳烏龍的原產地也就在建甌這裡,它有很多名稱,包括青心烏龍、軟支烏龍、小葉烏龍,是很優越的茶種,所以從古代就是很多政權想要爭奪的寶地,宋代時更是當時歷代皇室日常喝的茶,所以才被稱為北苑御茶或北苑貢茶 ,大家想要更了解可以自已百度或google一下,我也不多說了。

DSC00986-1.jpg

來一張矮腳烏龍特寫

我跟一般參觀茶園的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我是跟著當地人,有袓傳的茶園,袓傳的製茶方法,還有實地考察,再加上我早已經非常欣賞好的矮腳烏龍的品質,有了各方面的條件才來到這個地方,有園主的講解及帶路,再加上我自已多年飲學習的心得與之印証,我總結出了一些我的心得,可以讓以後想學習的人參考,我認為中國傳統茶農很尊重老袓宗留下來的傳統,對於茶原來的品種都很極力的保護,這點可以從矮腳烏龍特別的矮,採摘過程不會輕鬆,而他們並沒有像一些地方茶樹矮一點就改高一點,也不會像有些地方喜歡配出不同品種的烏龍茶看得出來,閩北的傳統就是運用原來的品種、環境的優勢、不破壞大自然,相反的是運用大自然的力量去滋養茶樹,當你真正了解整個過程的時候,會想到一個現代用語,有機!我們的老袓宗老早就用有機的方式在管理茶園了。這點我認為是現代很多茶園應該學習的不要因為喜歡產量及賺錢忽略了老袓宗的智慧。因此,我綜合了幾個對閩北茶會如此優越的看法,來做一點總結,未來也會隨著自已的知識成長而增減,畢竟學無止境呀。

1. 一年一採,農民不貪心,讓茶休生養息滋養茶樹及土地,在閩北,好的茶區,也就是所謂的好山場,農民為了維持茶的品質而犧牲產量,一年只有頭春一採,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二春三春也採將會大大影響春茶的品質,這點我覺得是很難能可貴的,想想在什麼都講求大量生產的中國來說是多麼的難辦到。一年四季的其中三季都是為了滋潤春天的那一刻。單就這一些就讓我捨得花更高的錢去買這裡的茶了,而不是市場上所謂的炒作,炒作的價高跟實在的有品質的價高更本就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2. 老茶樹,生命力特別強,我這次剛好是七月夏天來參訪,看到滿山的雜草都因為大熱天而慢慢被晒死或因為干旱而死,甚至在土地上還看到被晒死的毛毛蟲而感到震憾,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茶樹沒死?很快的我自已就給了自已一個答案,這些都是上百年的老茶樹呀,茶的樹根一定很深,可以吸收到雜草不能吸收到的養份及水份,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做法呀

DSC01706-1.jpg

炎熱的夏天還有干旱把雜草及一些害蟲都晒死了,後悔沒拍被晒死的毛毛蟲,只能讓大家看干黃的雜草,沒看到我還以為雜草生命力很強呢。

DSC01709-1.JPG

范廠主邊講解邊採茶葉讓我晚上回去試一下自已做茶,我就連他跟半死的雜草都一起照起來,哈哈。

3. 食物鏈有機種植,應該是有機種值的最高境界了,之前有提過,從城市地區走了一個多小時的青山綠水,都是零污染的寶地,這也都是有機食品的必要條件,河水都清徹見底,隨便一喝也都是很鮮甜,再加上茶園只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食物鏈肥,不過度採摘,夏天被干旱熱死的雜草及昆蟲,秋天的落葉,各種生物排泄物及屍體也可以變成泥土的天然肥料, 這也是配合大自然生息的道理,夏、秋、冬萬物的生息也都是為了要滋養春天的茶樹。想想很多地方所謂的有機肥也都要用人工搬不同地方的肥料到茶園才行,而這些肥料也都是外來養份,跟原來的土質是有區別的,而這裡天生天養,人為干涉降到最底,有機的程度我認為應該算是有機的最高境界了。

4. 四季分明  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想像一下春天的天氣,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情景,就可以了解到雖然海拔不高,也可以有非常舒服涼快的高山氣候(想像一下有的地方為什麼需要高山,是不是因為當地的春天不夠涼快,所以才需要高山或高原氣候?所以其實喝茶不能只是單凴是不是春茶,是不是高海拔就可以了,還是要研究一下當地的氣候才行,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練好自已的喝茶能力,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言論所左右,因為很多原因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再加上客觀條件如土壤、環境、無污染(有些地方聲稱有機,但是附近的河流、工廠也是很重要的指標)才可長出讓人陶醉的茶

5. 保護環境的政策 中國政府極力保護環境的政策,使建甌武夷的自然生態都得到很好的保護,例如,在閩北砍樹是需要當地政府機關批準的,我第一個想法是能控制得到嗎?其實中國現今的嚴厲,算是相當有效的控制了大部分,至少我在閩北這裡有看到他們的成果,而到處可見到的溪水也都很清徹,水清則無魚在這裡根本不適用,這裡的水清徹見底,還有很多味道甜美的小魚,我好奇的喝一下當地的河水,甜的!難怪,種出來的水果也特別清甜、魚及河蝦也特別美味

6. 製造優良環境--在茶山上他們也都會種樹,樹至少有兩種作用,一是他們當地人所說的小氣候,我們城市人所說的很多負離子涼快清新的空氣,二是水土保留,想像狂風時可擋風,暴雨時樹還可以把雨水大量吸收不讓茶園泥土流失等等,其實有樹的作用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包括滋養萬物,萬物的排泄物及屍體也可以滋養大地,秋天時樹的落葉也可以變成茶山的肥料,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反應在我們品茶時那種豐富感。單就這點就讓我很感動了

    DSC01658-1.jpg

       圖:山上有種樹,茶區內有長了許多因干旱而枯亡的雜草都可以滋養茶樹

 

7 . 茶界的自然助手,青苔,我第一次認識到青苔香氣是在吳三地的百年老欉水仙身上,那種花香甜味是很難讓喝過的人忘怀的,而這次參觀了這些老茶園,發現也長滿了青苔,這証明了這區的生態非常的好,因為只要一放農葯、化肥或污染等,青苔就會消失,這些茶樹的青苔也不是隨便長的,要有一定的樹齡才看得到

     DSC01670-1.jpg

 

8 . 配合現代科技 當我走到茶園中,發現了好多個太陽能板,問起才知道是原來是用來捕捉害蟲的,天呀,我台灣茶農朋友天天忙著捉害蟲,茶園管理的很苦,讓我買茶時也不忍心減價,結果這個問題在中國竟然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後來我在莆田的仙游也了解到他們也有不同的捕蟲技術,這也不奇怪,不同地區不同害蟲不同方法,所以不要道聽途說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說大陸食品有毒了,用腦想一下那個地方沒有害群之馬

   1.jpg

 

9.好山場  當地的茶之所以會風行了四百多年,自然是有自已不同的水土滋養,而這些特別的水土特徵也不會因為過了八百年一千年而消失,好土好水自然也是生長出好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

10.傳統製茶法,碳焙,武夷至今還保留了很傳統的碳焙法,這種做茶法沒有捷徑,只有特別辛苦及用心才能做出好的茶。在我剛開始學茶時,我以為輕香茶是最好的,因為又香又甜也很容易喝,但是時間久了,我發現這種清香茶實在不適合我長期喝,因為會造成腸胃壓力,所以有許多長期喝茶的人也跟我一樣,轉向傳統焙火茶,因為這種做法的茶對腸胃壓力極小,很溫和也很緩胃,後來更發現原來焙火茶有兩種其中又各分輕重火,一種是碳焙,一種是電焙,一般很好的茶沒人會用電焙,因為太浪費了,會把一些茶質焙掉,而碳焙就不同,功夫好的師博可以發揮出茶應有茶質,焙出來的茶會因茶質的厚薄而產生應有的層次變化,這種做法是很辛苦的,需要不斷的看茶做茶定時手工翻茶,所以武夷的傳統碳焙法一般會耗大約半年時間來焙茶,而電焙就容易多了,按個鍵就可以看電視看手機,但是茶的表現就跟碳焙差多了,而輕火茶雖然香味很討好,容易喝,但是我個人不喜歡,原因是這種茶除了喝了身體有壓力,還不耐收,容易反青,但是因為香氣討好,還是有它的追求者,我個人是很佩服這些人的,因為他們有一個喝不壞的鐵胃,我倒是沒有,所以不敢輕易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烏龍茶
    全站熱搜

    tea9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